二、全球视野谋划推动和创新发展的蓝图这次报告对我国创新发展战略有了更深的阐述。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收入两极化趋势不断加剧,社会发展不平衡性增强,全球中产阶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缩趋势,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产阶级的冲击最大。二战后,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美国社会结构演变主要体现在蓝领工人数量锐减,白领阶层不断扩大。
在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越来越多,中间的中产阶级却越来越少,中间层的缺口不断扩大,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面临着从倒U型向M型加速转变的危机。强制性开支包括每月偿还贷款、各种税收、保险、房租等无法缩减的开支。曾经是发达国家发展动力的中产阶级正步入衰落十年。2010年以收入水平衡量的德国中产阶级群体所占比重已由2000年的62%下降至54%。2001-2005年,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率已达到78.3%。
中产阶层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对人均GDP向更高阶段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德国中产阶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萎缩趋势。同时看到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方面都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比沿海地区快,第三产业速度在加快,同时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长速度加快,这说明整个的经济在速度下来过程中间,慢慢在健康发展的一些苗头。
我个人基本同意后者,即经济正在进入正常的轨道。第一,货币政策仍然是谨慎中性的,这是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需求。第二,财政政策会是积极的,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它的力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营改增的改革效益会逐步体现。总之,明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会适当加快,增长速度也在7-8%左右。
2012年以来三季度的数据表明,我们的数据逐步往下滑,一季度8.1%,二季度7.6%,三季度7.4%,在这个背景之下社会的舆论、市场的舆论往往是两种2012年以来三季度的数据表明,我们的数据逐步往下滑,一季度8.1%,二季度7.6%,三季度7.4%,在这个背景之下社会的舆论、市场的舆论往往是两种。
看中长期仍然是喜忧参半。总之,明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会适当加快,增长速度也在7-8%左右。第二种看法认为当前季度宏观数据GDP不断下滑,说明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第三,中国房地产调控的方向不会变,大家不要抱有其他的想法。
同时看到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方面都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比沿海地区快,第三产业速度在加快,同时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长速度加快,这说明整个的经济在速度下来过程中间,慢慢在健康发展的一些苗头。相对世界各国面临的危机,中国政府手上掌握了大量的资产,这是我们进一步解决问题、深化中国改革的条件。所谓正常是相对于过去不协调、不持续的状况,我们现在进入了结构调整阶段,开始出现了结构调整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不应该企盼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反弹,应该企盼在更长时间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和深刻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第二,财政政策会是积极的,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它的力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营改增的改革效益会逐步体现。如何真正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这是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战略性调整的艰巨任务。
我个人基本同意后者,即经济正在进入正常的轨道。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改革 。
会有稳定的增长,但是不会大反弹,正如我们的增长速度今年看来是在下滑,但是是稳定的,也不要惊慌失措。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已经看到前三个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度已经超过了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种认为见底应该反弹,因此货币政策要放松,见底了就开始反弹放松银根了。第一,货币政策仍然是谨慎中性的,这是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需求。从理论逻辑分析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潜力很大,我反复强调中国发展的四大机遇,第一是高储蓄率,第二是城镇化工业化过程还没有结束,第三是全球化趋势没有中断,还有一个就是改革的红利,还会有红利,还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当然超得不多,在中国经济成长中间,我们主要的问题是居民消费还不够,政府的消费还比较大。
从趋势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高增长平台逐步转向相对趋缓的平台,这个趋势不完全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力量所能够支配调控的,也就是说中央政府想通过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逆转这个趋势,可能很难发挥效果。比如说速度就这么下来了,但海外所担心的中国经济崩溃并没有出现,社会就业、社会稳定状况还不错,意味着我们是正常的,我们是能够接受的
道理很简单,针对官员个人的监督与针对政府机构的监督,从官员心理角度而言,是有很大差别的。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监控与制衡,其先天性的贪婪本性就会无限度地撒野作恶,就会动摇社会治理的基础,不断催其腐朽和松动。
因此,选择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这显然是因为,权力作为保障国民与政府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强制力量,既直接关系国民与政府之间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公正平等与否,也关系一个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与基础。
但笔者以为,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历史经验与教训看,如何有效遏制和监督政府及其官员的财税权力,或是最佳的突破口。或者说,如果认可将新政的突破口选在财税改革方面,也有一个先迈哪个腿的艺术与策略问题。毋庸讳言,这就是笔者多年来一贯坚持将财税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最佳突破口的根本理由。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时代不会为任何一个人重走一回,历史也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再回首。而且就是这三个权力,还可继续细分,从而划分为政治权力、财产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等等。
但是,通过建立纳税人利益表达机制与财政公开、预算透明,也可以有效监控和遏制政府及其官员的财税权力,从而消减政府及其官员对国民利益的伤害。比如,通过大力推进官员财产公示制,借助透明公开能够有效遏制官员的财税权力滥用,可以防止官员手中权力的失控对国民的伤害。
事实上,在当下向前的改革力量与向后的摩擦阻力胶着吃劲、进退维谷之际,上述领域任何一个的实质性突破,都可能激活全社会积极进步的能量,成为推动政治体制实质性改革的突破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个突破口,无疑应该选在如何遏制政府及其官员权力寻租腐败方面。问题是,突破口的选择,不仅有一个智慧与胆略问题,也有一个成本大小的计较问题,难易程度的算计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可以四两拨千斤的突破口,当是人民之福,国家之福,也是民族之福。但是,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监控与制衡,权力的乖张与暴戾就不会自动收敛,就会一如既往地侵害每一个国民的利益,这一切美好的愿望最终都会变成泡影。在新一轮改革期待逐日高涨之际,有论者纷纷建言,新政应该认真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期回应国民积聚已久的改革新期盼,从而凝聚中国社会繁荣与进步的新共识,引导全社会向上向前的力量能够在理性、渐进、文明的格局中推动现代化的顺利转型。
转型时代,也是造就英雄、伟人的时代。毋庸置疑,不论是政府滥用权力,还是官员滥用权力,都是不允许的,但从实际操作效果看,也需要权衡与比较。
如果将突破口选择为财税改革,客观上所遭遇的阻力也许会相对小一些,但如果以官员财产公示为突破口,可能改革的阻力将大而具体,很可能最先促使官员们出于个人既得利益的计较而抱团阻滞,或者阳奉阴违,变相执行,最终消减突破口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既包括立法权,也包括执法权,还包括司法权。
固然政府权力及其官员权力的滥用实际中总是相互依赖,实际中很难完全辨清,但二者毕竟还是有区别。转型社会,矛盾纷繁,冲突迭起,如何把握关键,一剑封喉,开好局,选准方向,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导入理性、文明的发展轨道,确实在考验每个执政者及其国民的智慧与胆识。